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重大科技奖项,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该奖主要表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转化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方面作出卓越贡献、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研团队。今年是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的评选之年,拟评选表彰10个奖牌团队,300名奖状个人,其中包括30名奖章个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近日,俞书宏院士接受了新华网记者的采访,一起来看看他说了些什么吧。
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
坚持原创性研究
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
新华网北京5月29日电(钟艳平)
“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人应该志存高远,坐得了‘冷板凳’,专注一个方向,坚持做从‘0’到‘1’的原创性工作;要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围着‘帽子’和‘票子’转;其次,要积极与同事及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开展合作,不要固步自封,科研上的交流合作常常会产生‘1+1远大于2’的效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书宏对青年科研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殷切期望。
俞书宏长期从事无机合成化学研究。近年来,他建立了人工仿生合成珍珠母、人工木材等多级结构材料的合成方法,阐释了其生长机理,发现了无机仿生材料跨尺度合成的新途径,在无机化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1
仿生材料指模仿生物的各种特点或特性而开发的材料。俞书宏介绍,自然就像是一个先进的“合成工厂”,不断制造出具有各种奇异功能的生物材料或生物体,通过对这些生物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研究,能为人们在微尺度上的仿生材料设计开辟新的途径。
俞书宏表示,人类对生物矿物的研究已逾百年,主要研究对象包括贝壳、骨骼、牙齿、磁小体、硅藻等,研究内容包括矿化生长机理和生物矿物微观结构等。通过对生物矿物微观结构的观察和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多级有序结构对材料宏观性能的提升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开启了对仿生结构材料的研究。
自2002年以来,俞书宏便开始从事仿生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从早些年无机纳米材料的仿生合成,到近年来对宏观尺度纳米复合结构材料的仿生制备及应用,进行了系统性探索研究。俞书宏说,目前,他带领课题组在仿生材料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包括建立和发展了系列无机纳米材料的仿生合成、自组装技术及模拟生物矿化方法,并基于这些技术方法成功仿生合成了多种神奇的宏观尺度轻质高强新材料。例如与天然珍珠母高度类似的人工合成珍珠母;受北极熊毛发中空结构启发,研制的新型轻质、保温、隔热碳材料;防火、隔热、耐腐蚀的仿生聚合物木材等。
2016年,参照软体动物合成天然珍珠母的砌墙式策略,俞书宏和团队提出一种新的“组装与矿化”合成方法,从源头模仿天然贝壳珍珠层的形成过程和化学组分,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矿化合成了人工珍珠母。这种仿珍珠母材料的化学组分、结构,与天然珍珠母相似,力学性能相当,密度更低,具有优越的抗断裂性能。
俞书宏透露,近期,他和团队研究人员发展了一种新型纳米纤维仿生结构材料的制造方法,成功研制了一类基于天然纳米纤维素的高性能仿生结构材料。其密度仅为钢的六分之一,而比强度、比韧性均超过传统合金材料、陶瓷和工程塑料,这种新型全生物质仿生结构材料综合性能突出,在轻量化抗冲击防护及缓冲材料、空间材料、精密仪器结构件等应用领域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在从事仿生材料研究的近二十年里,俞书宏屡屡创新,不断突破原有的成就。他分享,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是其持续保持科研创新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过程中,会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和发现,这能激发我投身科学探索的热情,同时,社会责任感也不断激励着我,要时刻保持科研创新的初心。”他提到,科技创新正在祖国大地蓬勃开展,这更迫切地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其中,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俞书宏指出,针对国家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卡脖子”技术的亟需,他将继续坚持前瞻性、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应有的努力。
2020年,俞书宏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他认为,全国创新争先奖的设立,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科研人员的关怀和鼓励,是展现中国科技成就,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
3
俞书宏,1967年8月生,合肥庐江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3-)、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江特聘教授 (2006-)、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2002-)、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0-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学术带头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科技领军人才。于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纳米材料与化学研究部主任,中国科大苏州研究院副院长,安徽省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
已在Science, Nat. Mater., Nat. Nanotechnol., Nat. Catal., Sci. Adv., Nat. Commun.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SCI论文430余篇,被引用52,300余次,H因子128,2014- 2019年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以第一完成人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获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 曾获国际水热-溶剂热联合会Roy-Somiya奖章、英国皇家化学会《化学会评论》新科学家奖、第四届中国化学会-德国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目前担任Langmuir, EnergyChem和Sci. China Mater.副主编, 担任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Chemistry of Materials, Matter, Trends in Chemistry, Chemical Science, Materials Horizons, Nano Research等国际顾问编委、执行编委或编委。
创立了介观尺度“组装与矿化”相结合的合成方法, 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矿化合成了人工珍珠母,解决了这
一世界公认的难题(Science 2016, 354, 107)。
创制了具有优异隔热防火性能的轻质高强仿生木材, 被Science新闻、Scientific American选为亮点。
发展了一种新型纳米纤维仿生结构材料的制造方法,成功研制了一类天然纳米纤维素构筑的轻质高强韧高性能结构材料。
信息来源:新华网、人民网、科普中国
文字:钟艳平、 郭童、李慧博、董菁
本期编辑:刘源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