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尹雪斌研究团队在湖北恩施发现了一种新型超富硒植物壶瓶碎米荠(俗称“虎耳金”)的科技新闻受到多家媒体关注,该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中科大袁林喜博士为第一作者。
而尹雪斌、袁林喜所在的功能农业支撑技术重点实验室就坐落在中科大苏州研究院,他们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也是苏州工业园区重点扶持的创新型企业。日前,记者在实验室中采访尹雪斌、袁林喜等人时得知,该研究团队已将壶瓶碎米荠在苏州本地成功引种,这种超富硒的野菜有望在5年之内走上苏州人的餐桌。
苏州人中度缺乏硒
中科大重点实验室立志再造多样硒食品
硒,是人和动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护心脑、保肝肾、防辐射、抗癌变、解毒素、抗氧化和增强免疫力等功效。但在地球表面,硒的含量仅为0.05微克/克,而且分布很不均匀,此外,只有自然生物所含的有机硒才能被人体有效吸收,所以,缺硒已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世界性难题。上世纪80年代,曾有调查显示,中国人均每天硒摄入量只有36微克,而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硒摄入量为50—250微克/天。2009年至2010年,尹雪斌团队也曾在苏州市区抽取了1000份样本做膳食调查,发现,苏州人的硒平均摄入量为44微克/天,也属于中度缺乏状态。“富庶的吴中大地也缺乏硒?”这不禁令尹雪斌皱起了眉头。2007年,他领衔的功能农业支撑技术重点实验室“落户”苏州,看中园区对新型产业的支持和苏州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条的发达,他们决心再造天然富硒区,规模化生产富硒农产品,推动中国人的健康事业。尹雪斌告诉记者,自然界如矿石中相对含硒较多,但矿石中的无机硒无法被人体吸收,功能农业研究团队目前的关键技术就是把无机硒加到肥料中,让农作物从根部吸收后并在体内转化为有机硒,这种农产品成熟后便可登上人们的餐桌,成为安全、有效的有机硒的补充来源。为了率先在苏州促成富硒功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尹雪斌研究团队的试验田就设在园区莆田农庄、太仓东营村、常熟田娘农场、张家港常阴沙农场等地。
硒矿土壤中发现壶瓶碎米荠
拥有其他超富硒植物无法代替的氨基酸
2010年,为加大生物硒制品的开发力度,袁林喜前往世界唯一的硒矿湖北恩施,寻找天然富硒植物。“那片硒矿中有雨水形成的山泉,汩汩流出,泉水将硒带到了周边的土壤中,壶瓶碎米荠正是在那里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袁林喜回忆说,“我们从土中拔出壶瓶碎米荠,带回实验室测试,发现晾干后其根中累积硒高达8000微克/克,叶中累积硒高达3000微克/克。”而且,称壶瓶碎米荠为“新型超富硒植物”,是因为其中积累的硒,90%以上是以硒代胱胺酸形式存在的,与另外两种在美国发现的超富硒植物双钩黄芪和沙漠王羽中的硒的形态显著不同,很可能存在一种新型的硒代谢机制,能起到与其他生物硒制品不同的营养效果,可用于推广个性化科学膳食市场。
预想到光明前景,袁林喜在恩施采摘了壶瓶碎米荠带回苏州种植。“这家伙可真难伺候,它喜欢偏湿、温度较低的环境,我们反
复试验了几十次才找到让它茁壮成长的环境指标。”袁林喜说。记者在实验室看到,壶瓶碎米荠有着由白到绿的根茎、扇形的叶子,跟红薯的根茎有些相似,它的种子又有着类似绿豆的外表。如果食用的话,主要是叶子部分较有营养。袁林喜继续介绍说,硒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吃多了反而适得其反,所以他们实验室在研发推广的过程中还要注重“高安全”和“标准化”。
建议老年人食用适量含硒谷物
今秋有望抢先尝鲜有机硒螃蟹
致力于生物硒制品的研发和应用,尹雪斌研究团队已经算是该领域的“领头羊”,团队的核心研发力量是包括尹雪斌、袁林喜在内的十位不同专业的博士,他们拥有160项专利成果,其中国际专利12项,每年在硒研究领域发布的新成果约占国际上的60%。为了立足本土,功能农业实验室与南京土壤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苏州纳米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以此为技术依托,联合了江苏省多家硒制品龙头企业,制定了5项地方标准,规范硒制品行业的准入门槛。
目前,功能农业实验室的战略性试验田遍布全国,共有10万余亩,所辖公司面向市场推广的硒制品很受欢迎,2012年总产值达到4亿元。而对于壶瓶碎米荠的开发计划,尹雪斌介绍,要将其标准化、大规模引种生产,再制成硒含量适宜的新资源食物向国家申报,“走上餐桌,大概可能需要5年时间”。
记者请尹雪斌给出一些硒制品的食用建议。他笑着说,一般老年人或体质较弱的人服用含硒食品能有效提高免疫力,成效大约在服用2周后显现,比较经济的硒制品主要是谷物,“如市场上有机硒大米仅售5—7元一斤,是大众消费完全可以接受的价格”。此外,尹雪斌强调,市民在选择购买含硒食品时尤其要注意生产厂家的质量,一般有“有机硒”标志的商品有着“适量硒、安全无毒”的保证,同时还要注意食用适量。据他透露,实验室目前正在尝试与阳澄湖、太湖合作养殖有机硒螃蟹,如果顺利的话,苏州市民有望在今秋抢先尝鲜。
相 关 链 接
壶瓶碎米荠,商品名“虎耳金”,产地位于湖北恩施。这种植物并不是新发现物种,而且已有科学研究发现其硒含量较高,恩施当地居民早有食用壶瓶碎米荠的经验,也经常用其喂猪。中科大研究团队主要发现了壶瓶碎米荠属于超富硒植物,其硒含量之高,可与目前世界已知的两大硒的超积累植物双钩黄芪和沙漠王羽相媲美。同时,壶瓶碎米荠中积累的硒90%以上是以硒代胱胺酸形式存在的,也与双钩黄芪和沙漠王羽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