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6日至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成功举办“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交流会暨医工交叉研讨会”。此次会议承办单位为苏州高等研究院智能医疗器械研究中心、医疗器械创新研究院,协办单位为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会议共同主席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晓嵘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群森主任医师以及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葛巍主任医师。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有两重目标:一是配合医疗器械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开拓以临床需求为主线的创新教育模式;二是实践“源于临床,回归临床”的研发理念, 让临床医生了解前沿技术, 让科研人员了解临床痛点,促进医工交叉深度合作。 两天的会程分成了授课和研讨两大部分,共有20多位专家和80多位苏州高研院师生参加。第一天的授课部分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优秀临床、科研以及企业专家讲授现代诊疗技术的临床背景,示范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的完整流程;第二天的研讨部分通过主旨报告和医工研讨的形式探讨生命健康领域的临床痛点、前沿技术以及未来挑战。
6日下午, 来自高校、企业及医院的六位专家为五十多位苏州高研院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们教授了 “医疗器械设计”课程,由徐晓嵘教授主持授课。在简短的欢迎致辞和专家介绍之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双创学院的赵征教授跟同学们分享了如何从创新到创业以及成功技术转化所需要重视的应用场景及用户刚需;美捷威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情分享了卧床机器人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全过程的产品化经验;中科大附一院烧伤与整形外科主任医师赵李平展望了烧伤整形外科领域对新型医疗器械的需求;中科大附一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医师陈传俊讲解了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的创新发明;苏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中医师吉玲玲就针灸手法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江苏吴中集团总裁助理赖华聪分享了医养融合的实践与探索。六位授课专家迥然不同的专业背景,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医疗器械创新的需求和实践,让在座的学生们受益匪浅。
7日的研讨重点围绕挖掘临床需求和痛点,促进医工合作展开。徐晓嵘教授、孙明斋研究员、群森主任医师以及葛巍主任医师分别主持了多个会场。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陈运奇和中科大苏州高研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褚家如分别致开幕辞,并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举行了苏州高研院外科精准介入技术联合实验室的启动仪式。
研讨会期间,多位业内知名专家带来了精彩的主旨报告。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顾万清分享了医工协同推动现代胆道微创外科的不断发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朱剑虹教授则展示了工程细胞合成生物学与再生生物技术。西安第三人民医院田晔院长介绍了运用现代四诊技术进行早期识别和预警认知障碍;苏州大学一附院神经内科徐兴顺主任探讨了靶向Tet2寻找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这些报告不仅展示了前沿科研成果,也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技术参考。
午餐时间安排了两场卫星会,分别是关于医疗器械市场与投资环境和医疗器械临床需求探讨的报告。石上柏创业投资创始人党锋分享了他对当前医疗器械市场的分析和投资环境的看法;江苏盛纳控股集团副总裁马建民则详细介绍了医疗器械临床需求的现状及其对未来研发方向的影响。这两场报告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市场信息和行业动态,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脉络。
会议期间,徐晓嵘教授带领与会专家参观了实验室并介绍了相关研究进展,让在场的医学专家对医工结合在临床中的应用潜力深感期待,为未来开展多学科合作带来了新的启发。
会议还设置了多个专题研讨环节,涵盖工程技术、筛查诊断、康复治疗等多个领域。在工程技术领域,中科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潘挺睿教授介绍了中国科大苏州医疗器械创新科学研究之探索;周少华教授讨论了因果纵向影像生成与AD应用;而徐晓嵘教授则深入分析了多模态血管智能诊疗与制造。
在筛查诊断领域,天津市天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毅分享了头痛的密码解读及干预策略,介绍了头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葛巍报告了谁来拯救“孤儿”——罕见病的诊疗窘境,探讨了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中科大附一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叶成坤讲解了经颅骨骨髓调节中枢免疫的基础和应用,展示了中枢免疫系统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在康复治疗领域,中科大附一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群森介绍了大动脉病变相关危急重症的早期预警方法,强调了早期预警在康复治疗中的关键作用;西安第三人民医院田晔院长讲述了卒中后认知障碍及干预策略,分享了最新的认知障碍治疗方法和研究成果。中科大附一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张春婷讲解了让“渐冻人”动起来不是梦的技术和方法,展示了先进的康复治疗技术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苏州大学一附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徐兴顺探讨了卒中后抑郁的诊疗痛点,介绍了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
两天紧密而充实的授课和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与会专家学者们不仅向学生们介绍了临床需求和医疗器械产业现状,而且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并且就如何推动医疗器械产学研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次成功的会议不仅为“医疗器械设计”课程的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探讨了以临床需求为中心的医疗器械研发模式。我们期待在未来看到更多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涌现,共同推动医疗健康事业的进步!
(智能医疗器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