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李兴德教授受邀到中国科大做题为《Low-coherence Biophotonics Imaging for the Brain》的专家报告。李教授199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8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生物医学光学的博士后研究;2001年至2008年在华盛顿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9年加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授。
李兴德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光子学和转化生物光子学成像技术及其应用。发表高质量期刊论文140余篇,总被引22000余次,谷歌学术中H-指数达64。李教授曾在多个学术学会的委员会任职,并主持了许多国际会议,包括光学生物医学大会。现任或曾任Optics Letters、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IEEE Trans on BME、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等杂志的专题编辑或副主编,也是最近推出的AAAS科学合作伙伴杂志- BMEF (Biomedical Engineer Frontiers) 的首席创始主编。李教授也是SPIE,OPTICA (前身为OSA) 和AIMBE的会员。
李教授的本次报告聚焦于其团队在应用低相干光进行大脑区域成像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主要介绍了两种研究场景:术中评估患者脑癌浸润以及对自由行动的啮齿动物进行实时的动态神经活动成像。针对第一种场景,李教授的团队开发了一种定量的彩色编码OCT技术,该技术可以提供直接的基于组织内在光学特性的视觉线索,使神经外科医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非癌性脑组织的附带损害。该技术在50多例患者案例中显示出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针对第二种场景,李教授团队开发了第一个全光纤、头戴式、超紧凑、超轻的双光子光纤镜平台,能够对自由活动的小鼠的神经元活动进行高分辨率成像。此外,李教授还介绍了最近的科研进展,包括通过级联放大使OCT的视野显著增加,能够在任何给定的成像帧内成像多个神经元,以及使用改进的扫描仪设计和两段深度学习策略,使成像帧率显著增加等。
会后,李教授耐心解答了参会师生提出的关于成像仪器的标定、成像过程中产生的散斑的潜在作用等问题,共同讨论了如何看待科研中的“质”和“量”的问题。感谢李兴德教授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师生带来的精彩的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