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AI+医疗器械产学研的融合发展,作为新工科长三角科学论坛暨AI+医疗器械研讨会中重要的一环--校友论坛于7月9日下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研院成功举办。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黄文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吴恒安;独墅湖科创区管委会副主任吴徽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人力资源部部长徐晓嵘;医疗器械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潘挺睿;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刘宏斌;来自生物医药科技企业校友领导以及中国科大工程科学学院和苏州高研院的诸多教授和研究员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国科大苏州校友会、苏州商会、工业园区工商联合会、校友飞音科技张东明和校友海赛未来沈翀的赞助支持。
潘挺睿教授代表本次研讨会组委会对参加校友论坛的校友表达真挚欢迎,并表示前一天半的时间,大家围绕AI+医疗器械进行了学术上的深入探讨,希望各位校友代表能带来产业界的新动态新发展。
刘宏斌主任作了《面向外科手术微创化的具身智能技术: 从现在到未来》的报告,介绍了微创柔性神经外科机器人—MicroNeuro和多模态AI手术大模型—CARES Copilot等科技前沿产品。黄文浩教授给予高度认可,并指出希望能尽快产业化造福人类。
任峰博士的做了《从算法到临床:生成式AI赋能端到端药物研发》的报告,介绍了英矽智能的人工智能平台构建药物研发管线以及重要项目。
赵卫博士作了《AI智能监测在解决重大健康问题中的独特价值》的报告,介绍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以及防治的核心方法是预防。
童本福博士作了《体外诊断(IVD)人工智能应用的进展和新趋势》的报告,介绍了IVD的基础知识、应用场景、行业监管以及市场前景,并重点剖析人工智能在体外诊断中的应用发展和监管问题。
杨熙博士作了《生物再生材料的3D打印技术和医工交叉探索》的报告,科普了生物医学3D打印发展的四个阶段以及在治疗领域实际应用。
苗春光博士作了《生物再生材料的3D打印技术和医工交叉探索基于深度学习与类器官技术的个性化药物敏感性预测模型构建》的报告,介绍了肿瘤类器官模型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骆华生物取得研究成果和未来展望。
李慧博士作了《阿尔兹海默病早期预防和筛查-单分子阵列血液检测技术》的报告,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彩科生物研发的单分子阵列免疫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
嘉宾们结合产业发展的报告让人听的意犹未尽,而之后的医工论道环节更是将活动推向了顶峰。听众李凯对AD量表的准确性表示关注,并咨询了相关软件如何确保医疗器械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取得医疗器械的注册证书,李慧博士和童本福博士分别给予了专业且详尽的解答,并热心地提供了在取得注册证方面的资源支持;此外,杨熙博士和苗春光博士就类器官的应用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徐晓嵘教授则与杨熙博士就产业转化问题展开了深度讨论。
论道终觉时光短,带着探讨的余热,活动进入校友赞助的优秀墙报奖环节。独墅湖科创区管委会副主任吴徽辉给获奖学生颁奖并合影留念,潘挺睿教授和张东明先生分别对十位获奖学生给予了鼓励和寄语,希望他们再接再励,再创辉煌!
徐晓嵘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并对所有校友的积极参与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感谢。他寄望于校友们能与学校共同努力,推动AI+医疗器械领域的产学研融合持续发展,为医疗科技进步及人民生命健康持续贡献力量。
(党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