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医疗器械创新研究院(iMED)主办的2025年度春季研讨会圆满举行。本次会议以“AI赋能医疗科技”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青年科研骨干及研究生代表参会,共同探讨前沿科研成果与学科交叉的创新路径。
政府加持、院士领航,锚定基础研究新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在开幕致辞中强调,高校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需以“从0到1”的突破为目标。他呼吁在DeepSeek的加持下,我们更应该加强跨学科合作,大力探索人工智能方向可能带来的巨大变革,在“AI+生物力学”“智能医疗器件设计”等前沿领域,为全球医疗科技贡献中国智慧。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吴徽辉表示希望在葛院士的带领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iMED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学术研究平台以及各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基地,推动产学研管医的全面合作与落地,构建科研-临床-产业的创新医疗器械开发闭环,打造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生态系统,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目标。
平台建设:夯实科研创新的基石
iMED执行院长潘挺睿教授介绍了iMED研究院年度进展,系统汇报了柔性电子传感、智能手术机器人等领域的理论突破。 iMED副院长徐晓嵘教授介绍了多模态数字孪生省重点实验室,展示了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虚拟建模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人形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张世武教授依托人形机器人研究院的建立,提出“医工结合”研发框架,计划联合生物医学工程与机械自动化专业,培养复合型科研人才。
学科交叉:高校科研的核心动能
在AI赋能医疗器械专题,李木军副教授团队提出“数据驱动的可编程软件机器人”理论模型,为智能诊疗设备开发奠定算法基础,通过实时分析海量数据自主优化决策,显著提升工业自动化的效率与精准度;丁彬阳博士生介绍的“数字诊疗眼镜”集成了无创血压监测、生物传感与AI算法,实现动态血压追踪与风险预警,推动可穿戴医疗设备与精准健康管理交叉研究;杜辰韬博士生介绍了无扰连续血压贴片,创新多模态传感融合与动态抗干扰算法,极大提升血氧监测精准度。
在AI赋能生物技术专题,公泽研究员探讨“力学生物学与AI融合”,揭示细胞力学微环境与疾病关联的新机制;叶海航特任研究员的“机器人微流控界面”研究,为高校实验室的科研自动化提供创新方案;刘勇博士生的心肌化血管的制备及潜在应用极大的引起了各位到场主任医生的兴趣;。
在AI赋能生物制造专题,江晶洁副研究员利用蓝藻合成同位素标记化合物,该研究旨在颠覆传统同位素供应链,推动精准医疗、绿色化工、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升级。陈雪飞博士生汇报的激光微纳制造加强医用导丝导管远端功能化,革新传统导管功能化工艺,突破复杂三维结构加工瓶颈,为精准介入治疗与实时生理监测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加速微创器械向智能化、多功能化演进。胡鑫立博士生的“3D生物打印骨组织”项目拟融合再生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促进个性化修复方案及药物测试模型开发,为骨科疾病治疗与组织工程研究开辟新范式。
学术共同体:合作与传承
会议最后的科学研讨环节,在场各位专家学者与学生们进行深度对话,专家们纷纷表示”此类平台是培养未来科学家的摇篮,激发学生从临床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的能力。”
以学术为基,以创新为翼!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医疗器械创新研究院将继续发挥高校科研主力军作用,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深度融合,为健康中国战略注入强劲学术动能!
(智能医疗器械研究中心)